“技能报国”冲金之路:像奥运选拔一样,炼成技工“国家队”

导读 夺冠后 ,马宏达(右)和他的教练徐震(左)合影留念 。 (受访者供图/图)在法国赛区拿下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特别赛“刮腻子”项...

夺冠后 ,马宏达(右)和他的教练徐震(左)合影留念 。 (受访者供图/图)

在法国赛区拿下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特别赛“刮腻子”项目冠军之后,2022年11月7日,马宏达和他的教练绕道,专门去了一趟北京。他们瞻仰天安门,观看升国旗。最后,马宏达挂着金灿灿的奖牌,在广场上拍照留念。照片发到朋友圈,他配上铿锵有力的一句话:“升国旗,奏国歌!”

冠军凯旋,他先是登上央视,分享夺冠心路历程;回到浙江省,主管部门横幅夹道;高中母校还邀请他交流分享,并成立“马宏达匠心工作室”,要学弟学妹学习马宏达走上“技能报国之路”。

所到之处,马宏达一直都攥着他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实际上,这枚金牌的背后,蕴含着更深的意义。“和奥运会差不多。”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副教授陈晓曦说,国家层层选拔技工人才成立“国家队”,进行长达5—6年的刻苦训练,冲击世赛。

“这一批人,将来进入到各行各业,对咱们国家相关产业发展会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人社部一位相关负责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能够培养出世界冠军,会在社会上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

一刀练5年

马宏达屏气凝神,手臂弯曲,端着一把刮刀,擎在腰间。右手握着抹泥刀木柄,稳稳划过去。石膏板由浅变深,表层出现一道乳白色腻子。

“看到这个材料,当时有点心慌。”回忆起10月10日临近开赛那日,马宏达记得,接到消息称现场采用6毫米石膏板,比平时训练所用12毫米板材薄了足足一半。面对这一突发状况,他和教练商量调整了方案。

刮过去的这么一刀,马宏达已经足足训练了5年。墙面越水平得分越高,在五个半小时内完成操作,对选手稳定性考验极大,依靠的是成年累月练习养成的肌肉记忆,“误差不能超过一个毫米”。

马宏达在比赛中。这个项目,他练习了整整5年。 (受访者供图/图)

马宏达目前是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学生,这是一所成立于1978年的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15年以来,人社部先后在该校设立抹灰与隔墙系统(俗称刮腻子)、混凝土建筑、数字建造、瓷砖贴面等项目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承担国家队集训任务。学院官网介绍,在上一届即第45届世赛全国选拔赛上,该校有13名选手进入5个项目的国家集训队。

“每年光材料,就要上百万。”徐震是该校教师,也是马宏达的教练。他介绍,国家对训练研发中心非常重视,中心有一支平均年龄35岁、共18人的教练团队。“集中训练,很严格,很刻苦。”

“培养一个冠军,平均要花两百万。”一位冠军教练这样总结。

“国家这几年很重视,投入很大。”早在1991年,陈晓曦就曾参加过“中国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他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责,因此,由各级人社部门投入资金,在全国各地的技工院校、职业学校、企业设立集训基地,层层选拔人才集中训练。

像这样的国家集训基地,人社部在全国245家单位中共设立有346个——这是迎接2022年第46届世赛、冲击奖牌的国家布局,集训基地与上届相比,总数再创新高。

第46届世赛原本承办城市是上海,受新冠疫情影响,比赛改于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在15个国家分散举办,共设62个比赛项目,中国共派出36名选手,参加34个项目的比赛。

为摸清世赛项目的技术要求,教练们耗费大量精力,将历届大赛文件逐一翻译,分析各项工艺,调试数百种工具和设备。“到了节假日,我们这里也是灯火通明,选手和教练都在忙。”徐震说。

由于涉及英文说明书和图纸,队员还要补修英语、数学等文化课。此外,一个项目的比赛会持续数日,进行长达数小时连续操作,体能训练也是重要内容。“是一个体力活,体能和营养都要跟上。”

“进入到国家队后,早上六点半左右起床,进行2500到3000米的晨跑。”沈文青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她是本届美发项目亚军,来自杭州轻工技师学院。由于常年双手浸泡在水中,理发店的很多员工手指都有开裂现象,“我们行业的人,还是比较能够吃苦的”。

像奥运会一样全国选拔

国家队背后,是一级级的全国选拔比赛。“选拔机制有点像奥运会。”陈晓曦解释。

从小地方到大地方,一级一级举行比赛,经过淘汰筛选,最后进入国家队集中训练。他解释,能够参加大赛、赢取奖牌,对学校的好处非常直接,校方普遍重视。所以,世赛在中国的职业教育领域推广度很高,近几年,国内竞争正在变得激烈。

来自广东揭阳的吴鸿宇,刚刚拿下本届大赛的数控车项目冠军,这也是他的母校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获得的第10块金牌。“我就是因为听说了这个比赛,才来的我们学校。”吴鸿宇回忆,学校招生宣传时,会把世赛成绩作为介绍重点,以此证明学校在这个专业上实力强劲,学生就业也有很好的出路。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拥有6个项目的国家集训基地,每一个入校新生,都有机会报名参加选拔。不过,每个项目全校只选出一名选手,代表学校参加省里的比赛。“那次发挥失误,以为落选了,很沮丧。”吴鸿宇说,在广东省选拔赛中,他只获得第三名,不过幸运的是,这次省队挑选5名选手集中训练,再从这5名选手中决出第一名,参加全国比赛。

吴鸿宇说,技能大赛选拔赛是学校头等大事,校领导非常重视,抽调精锐师资进行培训,后勤保障也细致到位。同时,国家现在很重视职业教育,凡是农村学生,国家都免学费。

全国赛的前十名,组成国家队,进入国家集训基地。然后,再花一年时间进行阶段式选拔,每6个月进行一次淘汰,最后在大赛前两个月,选拔出最优秀的一名选手,作为正式选手。

马宏达也曾被淘汰过。2019年第45届世赛在俄罗斯喀山举行,马宏达是作为有天赋潜力的后备选手,跟着代表团到现场观摩。此前,虽然已接受专业训练两年时间,但是在选拔阶段,他惜败给了师兄。

马宏达回忆说,看着五星红旗在赛场飘扬,他坚定了自己冲击金牌的决心:“我一定要更加刻苦训练,争取披着国旗站上领奖台。”

世赛每两年一届,中国的选拔赛在其间隔年举行。选手一生只能参加一次比赛,年龄通常不能超过22岁。“这样的限制,可以源源不断地培养技能人才,投入到社会当中。”陈晓曦说。

世赛起源于二战后的欧洲,1950年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联合举行,比赛创办的初衷,也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级技工日益增长的需求。

不过,有些项目更多是示范和引领作用。精细木工项目金牌选手邵茹鹏非常清楚,从一开始,他就是奔着参加世界大赛而去。因为在欧洲,精细木工其实是个性化门窗定制,而在中国国内暂时没有大范围产业应用场景。

邵茹鹏(中)获得精细木工项目金牌。 (受访者供图/图)

像精细木工这样的冷门项目,产业和专业基础较少,只有在基地内才有训练条件。如果能够争取到世赛集训基地,更是意味着,拥有持续投入可以保障该校在这些项目上较长时间的优势。

不过,一开始邵茹鹏并不了解这个项目的意义,很大程度是因为受到感召。“学校对这个项目宣传很到位,说这个比赛很好。”2018年,邵茹鹏刚刚进入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时,所学专业是建筑工程施工。他和很多同学一样都报名参赛。凭借着天赋和韧性,邵茹鹏一路开花结果,坚持下来。之后,他放弃原专业的学习,全身心投入到精细木工的训练当中。

如今,他和马宏达的金牌喜讯,都一直挂在各自学校官网首页首屏上。

邵茹鹏摘金的消息,在他安徽老家蒙城县也引起轰动。村支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邵茹鹏给国家争取了荣誉,给家乡争了光,“我也代表双桥村两委和双桥村五千多名群众,对邵茹鹏和他的家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希望邵茹鹏能再接再厉,为国家取得更多的荣誉”。

“三分之二选手,来自农村”

沈文青老家也在安徽农村,她曾是一名留守儿童,8岁才被父母接到打工的城市杭州生活。中学毕业后,父母为她选了美发这门手艺,觉得可以掌握一技之长,同时又不会太辛苦。后来发现,其实要想把一门手艺学精,哪怕是美发,也需要下功夫。在国家队,她得到很多激励和鼓舞,培养了自己的荣誉感和爱国情怀,“觉得自己有价值,很有归属感”。

从中学毕业那年算起,沈文青已经练习了八年,不知道用坏多少个头模,一个头模的价格七八百元。“很多人会觉得,理一次头发要一百多,就觉得很贵,其实根本不算贵。”沈文青说,美发基本还是靠手艺吃饭的行业。

沈文青在比赛现场。 (受访者供图/图)

“三分之二以上的选手,来自农村。”前述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自2011年起,中国已经参加六届世赛,参赛选手215名,其中,来自农村的选手占绝大多数。

在本届世赛上,截至2022年10月25日,中国代表团在已完赛的27个项目上获得15枚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和5个优胜奖。

“世赛改变了这些孩子的命运。”这位人社部负责人回忆,杭州技师学院汽车喷漆专业很强,背靠长三角产业集群,就业形势和收入都不错。但是,由于外界对这一专业认知度不够,在当地招生并不理想。于是,学校去到云南一个扶贫地区定向招生,其中就有两名学生,后来先后拿到汽车喷漆项目的世界冠军。

“拿了金牌之后,据这个学院院长讲,这个原本冷门的专业当年招生火爆,而且别的学校的这个专业,也好招了。”人社部负责人介绍,其中一位冠军选手杨金龙,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一路奋进,还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

“这些独特经历,足以改变他们的一生。”陈晓曦认为,年轻人熟练掌握一门技艺,已是一个不错的出路,如果能在世界舞台上拿奖,前途更加宽阔,而且直接收益相当丰厚。

陈晓曦说,世赛奖励机制和奥运会接近。对于获得金牌、银牌和铜牌的选手,国家会分别奖励30万、18万、12万元的奖金,省市一级政府部门也会有几十万元的奖金。人社部会授予获奖选手“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职业技能等级的相应职称也会得到晋升。目前,很多获奖选手得到了留校任教的机会。

奖励并不只是中国独有。陈晓曦介绍,比如韩国选手如果能够在世赛上获奖,可以免服兵役,甚至总统都会亲自接见,“通过一系列奖励,韩国开始渐渐扭转对技能人才的偏见”。

“国家的产业,也到了这个阶段了”

杨登辉是数控铣项目教练,也曾是世赛金牌选手,他的学生摘得本届金牌。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组建选手梯队集训的模式比较普遍,不同之处在于,欧洲国家的训练中心主要设立在企业,参赛主体是企业;中国主要设立在职业学校。

杨登辉解释,欧洲国家的制造业发展阶段相对较高,社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度很高,所以有实力的企业有动力、有经费开展世赛专门训练。但是,中国国内的制造业附加值普遍不高,承担不起大赛任务。但是,国家又有着助推制造业升级的强烈愿望,所以主动承担起这一任务。

“说明咱们国家的产业,也到了这个阶段了。”杨登辉回忆,多年前,他曾到珠三角的一家模具厂实习,深深被制造业的不易所触动。因为模具加工厂的附加值低,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产品只能赚取微薄利润,很难有余力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技术升级。

杨登辉分析,技术工人群体的素质和产业的发展水平相辅相成。由于产业处于初级阶段,技术溢价很低,赚钱能力低,雇佣不起高水平的技术工人,久而久之,又因为缺乏高级技工,更难开展技术升级。反观之,如果高级技术工人数量多起来,自然可以推进制造业升级,升级之后的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便可以提升高级技工的收入。

陈晓曦说,像德国、日本这样的世赛强国,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能力都特别强,制造业和经济的韧性也特别强,“它们的制造业足以抵抗经济风险”。

“世界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陈晓曦认为,提到职业教育,社会可能还存在一定偏见。通过世赛的推广,大家渐渐就会对技能人才产生认同,有助于形成一个比较积极的氛围。

“航空发动机能设计出来,但是没有高超的焊接等工艺,也造不出来。”上述人社部负责人举例说,他曾去过一家航空航天领域的工厂调研,发现如此高精尖的企业,有60%的员工皆为技术工人。他说,提到产业升级,人们会联想起科学家、工程师,其实现代工业是一个协作体系,技术工人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

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 南方周末实习生 郑佳妮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