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柜里的来信:书写自己的生活史

导读眼看到年底了,不由得开始整理了一下旧物。在整理书柜时,发现了很多年轻时候收到的来信。于是,放下手中的事情,逐一展读这些来信。这些信...

眼看到年底了,不由得开始整理了一下旧物。在整理书柜时,发现了很多年轻时候收到的来信。于是,放下手中的事情,逐一展读这些来信。这些信,写信的人不同,字迹也各异,信封也不一样。有的印象已经模糊了,有的还记忆犹新。

真是见字如面啊,看信的同时,以往的人和事,都陆续浮上脑海,尤其是写信人的轮廓也立即清晰起来。如此看来,这些信都是自己的生活史啊,它们也映衬着深深的时代痕迹。望着这些为数不少的来信,我发现需要慢慢品读,无需快速浏览,因为这样会减低了读信的快感。

自己的职业是出版人,接触的作家、学者、编辑、教师、各地读者、读书人等实在不少。因为工作需要,调动了多次,所以每次调动时,都对旧物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清理,但是对这些来信,总是不忍抛弃。毕竟它是时代的见证啊。

不过,随着二十多年前互联网的崛起,书信也如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也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记得以前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传达室刚送来的各地来信和报纸,读信、写信都是我每天的日常。然而,从2000年初开始至今,似乎一下子就没有了各类纸质信件,伴随的是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微信等,因来信、读信而产生的快乐也越来越少。收到纸质来信,无疑成为一件有点奢侈甚至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是,如果说传统书信会彻底消失,还真有些危言耸听。虽然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似乎都在追求“唯快不破”,许多人没有了专注和等待的耐心,但是我也看到,互联网上如豆瓣相关读信小组里,来自各个领域的组员正在用书信来对抗快节奏。与此同时,近年来电视台播出的有关书信节目大受欢迎,地方教育部门也联合邮政企业开展书信文化节活动,引导青少年用写信、绘画等方式表达情感、传递真情。

可见,写信、读信和看手机短信、微信留言、电子邮件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书信是有厚度、力度、温度的传统文化。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美好祝福都是有灵魂有重量的。重拾传统书信,是让书信文化这个富有神韵的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和中华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得以传承下去。

不管你是给家人写信,还是给亲朋好友、同学、同事、战友写信,那种浸润内心的情怀会从字里行间里跳出来,何况一封封感情真挚的书信,绝不是呆滞的电子邮件所能比拟的。书信可以珍藏,可以反复展读、品味,那是岁月的留痕啊。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每个月都能见到疲惫不堪的父亲坐在桌子跟前给爷爷写信的情形。他用的是蘸水笔写信。每次写信都正襟危坐,像接受一次人生考试。有时写一封信用了好长时间,地下都是写了几遍不大满意的草稿团。我惊奇地看着这些,实在不解,何以一封普通的书信,他写了这么久,还写了好几遍?

当时自己年少,不大懂得其中的况味。如今才体会到,他哪里是在写信,是在用书信表达对亲人的浓郁情感和思念啊。

与此同时,写信还是以慢治快的一个生活手段。在到处都弥漫着“闪送”,都是立等可及的微信、电话、短信时,让我们慢慢沉淀自己的想法,把一些问题想深想透,当带有自身文化温度、思想深度的信函抵达接信人手中时,我想那种触达心灵的快乐绝不是我们看微信等社交软件所能体会到的。

正如在网络时代,纸质书、书法、篆刻等不会消失一样,我坚信,书信文化还会持久地保留下去,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文化坚守、文化自觉、文化礼仪,更代表着严肃的人生态度。快生活固然让人惊喜,慢生活也应当不可或缺。抽空我也会慢慢写几封信给家人和朋友,以表达自己的祝福。

(作者为资深出版人)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赵强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