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子的角度看现代战事:“置之死地然后生”没那么简单

导读我们可能都比较熟悉一句话,叫做“置之死地然后生”,这句话出自于孙子的《九地》篇,原文是:“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一篇...

我们可能都比较熟悉一句话,叫做“置之死地然后生”,这句话出自于孙子的《九地》篇,原文是:“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这一篇里,孙子讲到了进入敌国作战的九种战略地形,与《地形》篇里的单纯的作战地形不一样,这九种地形是根据我军在敌国所处的浅近纵深、士兵的心理变化所做的独特的地理划分,着眼于官兵在九种不同的地形作战时的特定心理而采取相应的作战和指挥方法。

其中,最后一种地形是“死地”。

孙子在这一篇里反复强调其中的两个字“死地”。那么,什么是“死地”?

孙子说:“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意思是只有迅速拼死战斗才能生存,不迅速拼死战斗就会全军覆灭的地区。孙子说:兵士深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这些都是强调当士兵无路可退时,就只能拼死战斗,这时候,军队爆发出的战斗力就是最大的。

孙子还指出:“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意思是说,士卒的心理变化规律是:当被敌人重重包围,陷于死地,就会产生出一种一致对外的共同对抗敌人的斗志;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就会拼命死战;而在绝境中,更容易听从上级的指挥。由此,孙子指出:“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所以,孙子说:让军队集合起来,并且把队伍放在危险的处境之中,以此来激发他们战斗到底的决心,这是将军统帅军队首要重视的事情。

历史上很多将帅利用孙子“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思想来激发军队的斗志。但有的成功了,有的就失败了。

比如,同样是背水一战,但结果却不一样,原因何在?下面我们来看看两个战例,为大家分析原因。

一个是韩信指挥的井陉之战,另一个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将领徐晃指挥的一次战役。

先说说韩信的背水一战。

公元前204年,韩信受命率军攻打魏、赵、齐等国。韩信在袭取了魏都之后,由于荥阳形势紧迫,刘邦抽走了韩信的一部分精锐部队,韩信手里也就几万人,战斗力大大削弱。当时,赵军有二十万兵力,而且扼守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多将广,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

赵军主帅陈余手下有一个十分有战略头脑的人,此人便是广武君李左车。在作战之前,李左车自己分析了敌情和地形,并且向陈余报告了自己的想法。

他说:韩信率领的汉军,前段时间俘虏了魏王豹等,士气正旺盛,我军一定要避开汉军的锋芒,打击其弱点。汉军长途跋涉,远道来袭、士卒劳顿,且粮草必须从千里以外运送,补给困难。因此他一定是急着想和我军决战。如果我军此时出战,正中他下怀。而现在我军利用地形优势,深沟高垒,坚守不战;然后,由我率三万精兵,抄小路夺取其粮草,并断其的粮草辎重通道,再与我军主力前后夹击,这样韩信求战不得,后退无路,粮草不济,定然会溃败。

但是陈余不用李左车的计谋,认为韩信兵力少,而且疲惫不堪,依靠自己的优势兵力,定能将韩信击败。韩信得知这一消息,故意将军队主力背靠绵蔓水布阵,然后自己率小股兵力进攻赵军,佯装败退,企图将赵军引出营寨。

陈余看到韩信背水列阵,就耻笑韩信不会用兵,又看韩信败退,就命令赵军倾巢出动。等赵军出大营后,韩信之前早已秘密派出的迂回到敌营后方的2000精锐,袭击并占领了赵军大营,而被水列阵的汉军见前方大军来袭,后面又没有退路,只能拼死抵抗,结果硬是抵挡住了赵军20万大军进攻。

陈余见久攻不下,就想回营,却发现营寨已经被汉军占领,于是赵军大乱,汉军大获全胜。

再来看看徐晃的背水一战。

话说当初赵云使出一招“空营计”,并以此来哄退和击败了曹军。事后,恍然大悟的曹操恼羞成怒,他当然不甘心就这样被打败,于是便命令徐晃为先锋、王平为副将,进兵至汉水与蜀军决战。

当徐晃、王平带着队伍来到汉水岸边,徐晃当即便想让士兵们渡河,并且在对岸列阵。王平赶紧劝道:我军若渡水过去,但在紧要关头需要往后退,该怎么办才好?徐晃便举出了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一战的例子。听罢,王平却怎么也不同意这样做。他认为:过去韩信早就料到敌方并没有相应的计策,所以才用了这一招,如今,将军你知道赵云和黄忠是怎么想的吗?但徐晃却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吩咐王平领步军拒敌,自己驾着马就开始进攻。

徐晃带着队伍背水列阵后,从早晨到黄昏,一直在向蜀军发出挑战,可是蜀军却选择按兵不动。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军很快就人困马乏。于是,徐晃便令大军向后撤退。可是,魏军还没来得及撤走,只见黄忠和赵云突然出现在军队的两侧,瞬间就将魏军围困在中间。

可想而知,最后魏军溃不成兵,不少兵士都被迫跳入汉水之中。

明明韩信和徐晃都是背水列阵,为什么会一胜一败呢?

首先,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计谋是非常凶险的险招,孙子明确告诉我们只有遇事冷静、深谋远虑、善于用兵、公平正直、治军严明的将军,才能用这样的险招。

韩信就是这样的将军,他料到对手陈余骄傲轻敌,不会听李左车之计,就抓住了有利的时机,将计就计,采取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背水列阵,韩信不是简单地背水列阵,将士兵置于死地,而是为了引诱敌军进攻,韩信派出奇兵袭击赵营,采用了奇正相生的战法。

而徐晃则是一个专断独行的将领,他不听王平的劝阻,也不了解对方的将领的情况,更没有使用奇正相辅的兵法,只是机械模仿韩信的背水列阵,将军队置于不利的境地,那结果是真的将军队置之死地,非但没有激发出士气,反而士气逐渐瓦解,一战而溃。王平在战前就已料到了这一结局。

这两个战例告诉我们,用兵打仗,将帅一定要根据实际战场情况因敌变化,而不能照搬照套,也告诉我们,只有做到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只有做到知天知地,才能做到胜乃可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