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北溪泄漏前瑞典海军船现身事发地:不是美国干的?外媒称北溪管道泄漏前夕,瑞典海军曾现身事发地点

导读两条“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至今还未查明真相,以至于众说纷纭,一时难以下定论。目前唯一能够确定的结论是:此次泄漏事故系蓄意破坏,而...

两条“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至今还未查明真相,以至于众说纷纭,一时难以下定论。

目前唯一能够确定的结论是:此次泄漏事故系蓄意破坏,而且其破坏性已经开始外溢,欧洲经济雪上加霜,各国之间的猜疑更深,攻击民用设施的口子也被撕开……

欧洲成了最大受害者,受益方反而不少,即便美国一再对此事矢口否认,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美国无疑是最大赢家。

经过多方分析,一些间接证据已经浮出水面,先详细梳理一下线索来帮助我们判断:

一、确定是人为破坏所致

1、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发声明称,现有信息均表明北溪管道泄漏系“蓄意行为”所致

2、北溪天然气管道公司声明称,“北溪-1”和“北溪-2”海底输气管道的三处管线一天内同时发生损坏的情况前所未有,巧合概率几乎为0。

3、瑞典地震网络主任比约恩·隆德指出,北溪管线被袭击时探测到了相当于数百公斤TNT的爆炸力,显然不是地震

4、挪威监测组织记录到泄漏点事发当时出现了约 2.2 级地震,挪威首相斯特勒明确表示,“北溪”管道泄漏是故意行为,将加强大陆架防备

5、俄罗斯总检察院就“北溪事件”对国际恐怖主义提起诉讼,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展开调查,并就该“挑衅”行为要求召开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会议

6、美国方面表示中情局早已收到相关情报,并提前向欧洲预警。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声称,确信此事就是美国所为。

从管道技术、各方表态以及应对措施来看,基本可以把该事件定性为恐怖主义袭击。

二、用了什么手段?

1、事发地的管道仅埋藏在水深几十米到一百多米的海地,浅海作业并非难事,“北溪”管道的精确位置是公开信息

2、德国安全部门认为,很可能是某国的“潜水员或小型潜艇”所为。

3、俄罗斯军事专家瓦季姆·科久林认为,甚至任何普通船只、潜航器都能办到

总结一下就是爆破行动的难度不高,只要计划周密,甚至无需专业的军事资源就可以做到,派遣舰艇反而容易留下证据,最隐蔽的方法就是使用民船、小型无人潜航器。

三、最有嫌疑的就是美国,而且已经有了一些间接证据:

1、美国总统拜登在今年2月曾发表声明称:如果俄军越过边境,“北溪2”将不会存在,我们将结束它,美国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2、事发地位于丹麦的博恩霍尔姆岛东北海域,今年6月,美国海军反水雷部队恰恰在这附近大规模使用过无人潜航器

3、北溪事件之际,美国海军正在附近举行演习,9月上旬,美国海军尤其在波罗的海西南部集中进行反潜直升机飞行演练。

4、美国早就计划好,要在今年内,再和欧洲达成至少15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交易,以赚取巨额利润。因此,切断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天然气联系,将使美国的利益最大化。

美国在“犯罪现场”逗留过,有“犯罪动机”,有“犯罪能力”,甚至还有“犯罪言论”,这些间接证据拼凑在一起,基本就能坐实是美国炸了天然气管道。

对此,俄罗斯外交部质问拜登是否对“北溪-2”实施了威胁,国际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贾巴罗夫则警告称:若美国参与其中,局势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四、其他国家有无可能?瑞典被曝光小动作

1、欧洲国家作为最大的受害方,基本可以排除嫌疑。欧洲本来就面临着严峻的能源短缺,即使俄罗斯已经切断了供气,主要欧洲国家也不会干这种自断退路的傻事

2、俄罗斯有条件,但完全没必要这么做。如果只是不想对欧洲供气,随便找个借口就行了,何必炸自己的管道呢,何况管道里还充盈着天然气。

3、乌克兰乐于看到欧洲和俄罗斯的天然气合作彻底破产,但也可能适得其反地让欧洲退出冲突,贸然行事风险太大。

4、除了美国,英国嫌疑也比较大。据悉,美国国防部8月向英国情报部门出售了两台潜深150米的机械手,两名英国潜水员曾在博恩霍尔姆洼地地区工作过

除了以上几个国家之外,一开始向外界报告泄漏事故的瑞典,最近也被曝光了一些小动作。据海外网报道,在北溪事件前夕,瑞典一支海军曾现身泄漏点附近。

对此,瑞典军方回应称确实曾派出船只在“北溪-1”、“北溪-2”管道所在区域航行,但至于“恰好”在事发前夕现身这一敏感区域的原因,瑞典方面将之形容为是进行“海上监视”,并以“安全保密需要”拒绝进行详细回复。

而在该消息被曝光的次日,瑞典检察院就下令宣布封锁“北溪”管道泄漏点附近的海域,并针对此次泄漏事故进行“刑事调查”。

五、俄乌冲突的恶劣影响外溢严重,世界局势更加动荡

真相虽然尚不明了,但消极影响已经发生:

1、俄欧能源合作彻底告吹。首先,欧盟国家花了很多功夫去平抑能源价格,包括与俄罗斯进行谈判,甚至可能已经有了结果,但一切努力已然付诸东流。

其次,欧盟将在最近放松对俄罗斯部分产品的制裁,原因是让成员国在对俄罗斯石油限价问题上达成一致,也就是说欧盟在此后将完全无法得到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欧洲国家将迎来最寒冷而且昂贵的冬天,世界能源市场也将受到波及。

2、开了攻击重要民用基础设施的口子,遭受损失的不止是利益双方,更是广大民众。美国一开始就想破坏俄欧关系,威胁、利诱、制裁、袭击,不择手段、突破底线、无所不用其极。有了这一次,就有下一次,俄欧一切合作的桥梁都会成为美国的攻击目标。

3、加重各国相互猜忌,和谈遥遥无期。由于俄欧之间失去了最重要的和谈基础,乌东战事可能一时间难以缓和下来,由于事发地点发生在丹麦和瑞典的专属经济区,外部势力难以介入调查,调查结果充满变数,加剧各方的不信任感。

唯一化解危机的办法就是欧洲和俄罗斯进行联合调查,消除误会、缓解对立情绪,共同修复管道,甚至有限重启合作,让双方获得更大的谈判空间。

六、美国渔翁得利,欧洲伤痕累累

正当美国乐滋滋地数着钞票时,欧盟国家已经被沉重的能源账单压得喘不过气来,特别是在“北溪”被炸之后,欧洲天然气期货价格上涨20%,重返200欧元/兆瓦时。民众和企业背负了沉重的能源负担,许多国家已经撑不下去了

斯洛伐克总理黑格表示,能源危机已使该国面临“经济崩溃”风险,除非欧盟给予50亿欧元援助,否则只能将国内供电体系国有化。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表示,由于电价飙升,可能延长两座核电站的运营时间。然而德国早在默克尔执政时期就作出了关停全国核电站的决议,现实需求与政治决策发生激烈冲突。

不管是东欧小国还是西欧大国,都饱受能源价格上涨的折磨,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许多本地制造商纷纷选择产业转移。在针对性优惠政策的诱惑下,美国成了最吸引欧洲制造业的地方,而欧洲将进入新一轮产业空心化,被美国“挖墙脚”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削减德国和比利时工厂产量、大众汽车警告:如果能源价格不降,接下来将考虑离开欧洲

荷兰肥料公司OCI宣布将在美国扩建一家氨气工厂;丹麦珠宝公司潘多拉宣布在美国扩张业务;卢森堡钢铁巨头安塞乐米塔尔钢铁集团削减德国产量,同时计划在美国扩建工厂;

美国本土的特斯拉宣布暂停在德国生产汽车电池的计划……欧洲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在急剧流向美国,而原本计划投资欧洲的企业在高昂的能源价格面前纷纷望而却步

数据显示,德国商业环境指数环比下降4.3,各行各业普遍感到悲观,究其根本就是欧洲失去了俄罗斯的商品和能源,而这都是美国一手造成的

相比于欧洲,美国既有低廉的能源,美元也持续走强,近期还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吸引了全世界企业转移。

制造了灾难却又以救世主自居,通过高昂的液化天然气疯狂收割盟友,又通过货币霸权和歧视性政策抢夺产业链,这就是美国的手段。

七、中国也需要做好准备

当然,中国也通过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批欧洲企业投资扩建,比如德国的一些车企、化工巨头巴斯夫、法国空客、英国航空发动机巨头罗罗公司等等。美国打压欧洲,客观上我们也分到了一杯羹

但带给我们更多的还是警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欧洲能源危机并非是孤立存在的问题,能源自主成为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清洁、安全能源要搞,但替代传统能源要科学部署、立足国情,不能像德国那样一蹴而就,直接摒弃核电和煤炭,而要先立后破。

其次、坚决建立健全、保护国内产业链,不断提升国内营商环境,不要给美国可趁之机,在立足制造业的基础之上再寻求突破技术封锁

欧洲输了,但中美博弈还要继续,我们已经见识到了美国的心狠手辣,当然,美国的诡计不可能防不胜防,如何应对,是我们现在必须思考的问题,未雨绸缪,方能应对各种变化。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