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抵达:应让电动车主承担回收成本

导读随着电动车销量的爆发式增长,电池处理也成为一个新问题。电动车使用的动力电池报废之后,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彻底拆解,回收电芯中的镍...

随着电动车销量的爆发式增长,电池处理也成为一个新问题。

电动车使用的动力电池报废之后,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彻底拆解,回收电芯中的镍、钴、锂等材料,然后再出售,最后流回到动力电池生产商,完成循环。另一种方式是重新组装。动力电池由无数小电池组成,整块电池报废后,还可以挑出状态好的小电池,重新组装,用在其他要求不高的场合。

从中国电动车的发展来看,2021年前后是第一轮动力电池的退役高峰,加之2021年以来,镍、钴、锂等价格持续暴涨,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在这两年爆发式增长。目前,中国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达3.85万家,其中2020年新增3321家,同比增长143%;2021年新增2.44万家,同比增长635%。

这些近两年才成立的企业,普遍规模小,在行业中被称为“小作坊”。在众多回收电池厂中,截至目前,进入国家工信部白名单的只有45家。

但是,这些小作坊企业却能以更高的价格收购废旧动力电池。哪里价格高,东西就流向哪里。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累计退役动力电池超过20万吨,但流向正规渠道的只有约3万吨,有超过10万吨的退役动力电池流向了非正规渠道。

原因也不难想到。正规回收企业,在环保、安全、仓储、运输、劳工安全等方面,要符合相关政策法规要求。比如,进入工信部“白名单”的企业,至少需要符合50多项评审条件。此外,这些正规厂家,也不敢贸然重新组装出售报废电池,因为要负责售后、承担产品安全责任。所以正规厂家的成本更高,利润更低,甚至亏损。根据业内人士的说法,某正规厂家回收处理1吨废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成本为8540元,但再生材料收益仅8110元,亏损430元。

小作坊在环保、工人健康方面,几乎不用投入,污染了自然环境,降低了自己的成本。收购质量较差的电池后,他们会重新组装,然后再卖到别的地方。由于无需承担产品售后责任,他们敢于出售这样的产品,利润也更高。

当黑作坊利润远高于正规回收厂家,就可以用更高的价格去抢废旧电池。这种小工厂,收购一辆电动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的价格,最高时会比大型企业高出5000元。

随着2021年电动车的爆发,2027年前后电池报废量快速提升。有数据显示,到2030年,需要回收处理的动力电池总市场规模将达到1074亿元。所以,未来这个问题会更加严重,应该加快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典型的公地悲剧。公地悲剧的原因在于资源不具有排他性的所有权,这就会导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所谓私人成本,是指个体、企业进行某项活动所付出的成本,而社会成本是指社会为某项活动付出的成本,通常包括私人成本与社会其他个体为此项活动所付出的成本。

解决公地悲剧的办法就是,政府介入调节,对这公共物品的产权进行重新界定,或私有化,或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征税,增加排污者的私人成本,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一致。

简单地说,就是小作坊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负外部性,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造成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公地悲剧。

顺着这个角度,一个思路是对排污者征税或罚款,对不合规的回收企业进行惩罚。不过,政府的执法也有成本,考虑到小企业众多,执法成本很高。再说了,如果能对隐蔽的小作坊进行征税,一关了之岂不是更方便?

另一个思路,是直接对正规回收厂家进行补贴,在补贴的帮助下,他们就可以提高收购价格。但补贴的成本是全社会承担的,收益是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的生产者、消费者与回收处理者,成本与收益是不匹配的。

此外,还可以对废旧电池进行全流程跟踪,强化对汽车报废拆解企业、梯次利用企业的报废电池流向管理。引导报废电池和再生材料流向正规回收企业和电池企业。但这些也是有成本的,谁来支付这个成本才是最大的问题。

不过,事情的逻辑到此并未结束。环境是大家的,但拆解电池的污染却有明确的来源,那就是电动车。电动车造成了对环境的潜在危害,那么,电动车车主就有自行支付处理的义务。目前,正规企业与小作坊收购电动车电池的差价大致在5000元,那么,一辆电动车的环境成本大致也在这个范围。

考虑到电动车实际上是有补贴的,而正是这个补贴扭曲了电动车、电池的真实成本。所以,只要取消补贴电动车,把这笔钱拿去给电池行业,支持那些环保合规的企业即可;或者,让购车者额外出一笔钱来补偿电池回收处理的成本,也可以。这样既能保护环境,又能让电动车呈现出真实的使用成本。电动车发展这么多年,也到了该由市场决定的时候了。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远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