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纹名词解释(十二章纹)

导读您好,肖大哥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十二章纹名词解释,十二章纹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的...

您好,肖大哥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十二章纹名词解释,十二章纹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

2、  十二章纹其实就是十二种图案。

3、  “日”即太阳,太阳当中常绘有乌鸦,这是汉代以后太阳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日中有乌”、“后羿射日”(《淮南子·精神训》等)等一系列神话传说。

4、  “月”即月亮,月亮当中常绘有蟾蜍或白兔,这是汉代以后月亮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嫦娥奔月”(《归藏》、《淮南子》古本、张衡《灵宪》)等优美的神话传说。

5、  “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几个小圆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间以线相连,组成一个星宿。

6、  “山”即群山,其图案即为群山形。

7、  “龙”为龙形。

8、  “华虫”,按孔颖达的解释,即是“雉”,“华虫者,谓雉也。

9、……雉是鸟类,其颈毛及尾似蛇,兼有细毛似兽”。

10、(《礼记·王制》孔颖达疏)。

11、  “宗彝”,即宗庙彝器,作尊形。

12、  “藻”即水藻,为水草形。

13、  “火”即火焰,为火焰形。

14、  “粉米”即白米,为米粒形。

15、  “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

16、  “黻”是黑青相次的“亚”形。

17、  以上十二种图案,各有其象征意义。

18、按照历代注疏《周礼·春官·司服》的封建学者们的解释,日月星辰,“取其明也”;山,“取其人所仰”;龙,“取其能变化”;华虫,“取其文理”(即取其五彩的外貌);宗彝,取其忠孝,因有的绘成虎与猿形,虎,“取其严猛”,猿,取其“智”;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养人”(即取其滋养);黼,取其“割断”(做事果断之意);黻,取其“背恶向善”(见《周礼·春官·司服》贾疏)。

19、  十二章纹由来已久,大约在周代已经形成。

20、据《周礼•春官•司服》注及疏记载,周代有官名“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周天子用于祭祀的礼服即开始采用“玄衣纁裳”,并绘绣有十二章纹;公爵用九章,侯、伯用七章、五章,以示等级。

21、不过,《周礼》本身并没有记载十二章纹之制,只是说“王之吉服”有“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即所谓“天子六冕”。

22、只是以后注疏《周礼》的人都一致认为周礼中有十二章纹之制。

23、所以,十二章纹究章于何时形成,尚未确考。

24、  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持封建的统治秩序,纷纷制定详细、繁琐的封建礼仪,为了说明这些封建礼仪的合理、正统,都把一些礼仪的产生时间上推至三皇五帝时代,对于十二章纹也是如此。

25、例如,《史记•孝文本纪》载:“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后汉书•舆服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玄,下裳黄。

26、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

27、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

28、《晋书•刑法志》亦云:“五帝画衣冠而民知禁”等等。

29、所有这些,均无案可稽。

30、  十二章纹的最早而又全面的记载,是《尚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31、汝明。

32、”这段记载并没有指明十二章纹是周代天子的礼服纹饰,笔者推论,可能在秦汉以前,十二章纹只是服装上的吉祥纹饰,并不一定有严格的十二章、九章、七章、五章之制。

33、《诗经••秦风•终南》有“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一句;《左传•桓二年》又载:“火、龙、黼、黻,昭其文也”;《荀子•富国》又云,“黼黻文(纹)章以藩饰之”等等。

34、这些说明,十二章纹当中的火、龙、黼、黻等等,只是春秋、战国时期(或者更早)流行的服装纹饰而已。

35、  章服制度真正确立,是在东汉初年。

36、在此以前,封建制度虽已确立,但许多礼仪还是空白。

37、即使战国(或以前)时期有章服方面的规定,但“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后汉书•舆服下》),汉承秦制,亦无详细的章服制度,所以,东汉以前,章服制度作为封建礼仪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没有正式确立。

38、东汉永平二年,孝明皇帝诏有司博采《周官》、《礼记》、《尚书》等史籍,制定了详细的祭祀服饰及朝服制度,从此确定了汉代的服制。

39、东汉初规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以下)七章,皆备五采……”(《后汉书·舆服下》)从此以后直到明清,十二章纹作为帝王百官的服饰,一直延用了近两千年。

40、  十二章纹之制自东汉确立之后,各朝各代都把它作为封建的舆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1、魏晋规定,皇帝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其服装,“衣画裳绣,十二章”,王公、卿助祭郊庙,王公衣九章,卿衣七章(《晋书·舆服志》)。

42、南北朝时期,章服制度更趋繁琐,以后周为例,不仅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等级的章服,即使同一等级,不同用处的礼服也各有不同的章纹。

43、皇帝“祀昊天上帝”等,用十二章,“享诸先帝”等,用九章;诸公之服,有时用九章,有时用八章,有时用七章,有时用六章(《隋书·礼仪六》)  隋大业元年,炀帝诏定章服之制,并规定了十二章纹在皇帝“衮冕”上的具体位置:“于左右髆上为日月各一,当后领下而为星辰,又山龙九物,各重行十二,……衣质以玄,如山、龙、华虫、火、宗彝等,并织成为五物:裳质以纁,加藻、粉米、黼、黻之四。

44、衣裳通数,此为九章,兼上三辰(指日、月、星),而备十二也。

45、”至于皇太子、侯伯、子男、孤卿、诸侯,则分别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隋书·礼仪七》)。

46、  ”十二章纹”在清代皇袍中因所占面积相对很小,及清代帝王礼服色彩鲜艳,图案丰富,而使人们常常忽略了这拥有悠久历史、蕴含丰富的纹饰。

47、其实,十二章纹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临之内”。

48、  唐武德四年,朝廷发布诏令,宣布车舆、服装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违者治罪。

49、天下只有皇帝可用十二章,皇太子及一品之服用九章,“龙、山、华虫、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二品之服用七章,“华虫、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三品之服用五章,“宗彝、藻、粉米在衣;黼、黻在裳”;四品之服用三章,“粉米在衣,黼、黻在裳”;五品之服用一章,“裳刺黻一章”(《新唐书·车服志》)。

50、  宋代初期,天子之衮服,“青色,日、月、星、山、龙、雉、虎、猿,七章(在衣);红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

51、”太祖建隆元年又改为前制,“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宋史·舆服志》)。

52、至于皇太子,仍为九章,九卿五章。

53、  明代洪武十六年也明文规定了章服之制,皇帝衮冕“玄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于裳”(《明史·舆服二》)。

54、  清代皇帝朝服仍为十二章,“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

55、皇帝的龙袍也“列十二章”(《清史稿·舆服》)。

56、  至于文武官员,明清则改章服为补服,规定文官的“补子”绣鸟,武官的“补子”绣兽,是为补服,各依等级有所不同。

57、  中国古代十二章纹之制前后绵延近两千年,文献记载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实物却很少。

58、明定陵出土的数件缂丝衮服为我们了解古代十二章纹之制提供了实物资料。

59、在这两件衮服上,龙纹最突出,共有十二团龙,分别织于两肩和前后襟上。

60、另外,两肩织日、月,背织星辰、群山,两袖饰华虫。

61、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种纹饰分别列于前后襟团龙两侧,共列十二章纹,与明制符合,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物。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喜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