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苏轼

导读南乡子送述古1苏轼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2,亭亭3,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

南乡子

送述古1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2,亭亭3,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4,秋雨晴时泪不晴5。

注释

1. 述古:陈襄的字,述古与苏轼交谊很深,二人都因反对王安石新法离朝外任。熙宁五年(公元1071年),述古调知杭州,时苏轼为杭州通判。二人宴集酬唱,甚为相得。熙宁七(公元1073年)年,述古调往南都(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苏轼作《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相赠。述古离杭,苏轼又追至临平,于舟中送别,并作此词。

2. 临平:山名,在今浙江余杭境内。四周平旷,无高山峻岭。

3. 亭亭:高远耸立的样子。

4. 荧荧:微光闪烁的样子。

5. 泪不晴:以雨比泪,故曰“泪不晴”。

词牌知识:  〔题考〕 南乡即南国,唐人称南中。本词初为单调,创于欧阳炯;【词律】所收,有其二十七,二十八字两首。如“路入南中,恍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纤纤抬素手。”固为本意也。迨冯延已始添作双调,成今体之五十六字。欧阳修前后首句俱减为四字,名﹝减字南乡子﹞。

南歌子  唐教坊曲名。此词有单调双调。单调者,始自温庭筠词。词有“恨春宵”句,名《春宵曲》。张泌词,本此添字,因词有“高卷水晶帘额”句,名《水晶帘》。又有“惊破碧窗残梦”句,名《碧窗梦》。郑子聃有《我爱沂阳好》词十首,更名《十爱词》。双调者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始自毛熙震词,周邦彦、杨无咎、僧挥五十四字体,无名氏五十三字体,俱本此添字。仄韵者,始自《乐府雅词》,惟石孝友词最为谐婉。周邦彦词,名《南柯子》。程垓词,名《望秦川》。田不伐词,有“帘风不动蝶交飞”句,名《风蝶令》。

〔作法〕 本调五十六字。首句五字,与﹝浪淘沙﹞首句同,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七言句,而第三字不能作仄。第三句为七言仄句,不用韵;句法与﹝浪淘沙﹞第四句同。第四句为两字句,例用平平,协韵。末句与第二句同。后阕概同前阕。

  格式一:  ●●○○●,  ○○●●△。  ⊙○⊙●●○△,  ⊙●⊙○⊙●●○△。  * * * * *

  格式二:  (前片)  ●●○○●,  ○○●●△。  ⊙○⊙●●○△,  ⊙●⊙○⊙●●○△。  (后片)  ●●○○●,  ○○●●△。  ⊙○⊙●●○△,  ⊙●⊙○⊙●●○△。  * * * * *  格式三:  (前片)  ⊙●○○●,  ○○●●△。

  ⊙○⊙●●○△,  ⊙●⊙○⊙●●○△。  (后片)  ⊙●○○●,  ○○●●△。  ⊙○⊙●●○△,  ⊙●⊙○⊙●●○△⊙●○○●●△(协平韵)

赏析一:

此首,上片,送述古途中之景;下片,述归来怀念之情。文笔飘洒,情意真挚。“回首”两句,记送行之远。“谁似”三句,记山塔也知送行,极有情味。“归路”两句,记归路风清及归来之无寐。“今夜”三句,记入夜之悲哀,雨晴泪不晴,语意甚新。(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鲁直记江亭鬼所题词,有“泪眼不曾晴”之句,余以此鬼剽东坡乐章“秋雨晴时泪不晴”之语。(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八引《复斋漫录》)

赏析二:

这是一首送别词。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通判杭州,第二年陈襄接任杭州太守,二人虽为上下级关系,却又是酒朋诗侣,志趣相投,相契甚得。熙宁七年(1074年)陈襄移任南都,苏轼为此写了不少送别词,这是其中之一。王文诰《苏诗总案》云:"熙宁七年甲寅七月,追送陈襄移守南都,别于临平舟中,作《南乡子》词。"已是临歧挥别,故与酒筵饯别词的写法有些不同。  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临平山,变化欧阳詹句意,隐隐有物是人非之叹。"谁似"云云,以人比塔,写出与友人分手后的无限怅惘。  下片写归去之后情景。"荧荧"两字,既指残灯之微光,又指泪光之闪烁,顺势引出末句,以绵延不断的秋雨与思念之泪相比,新颖贴切,更显作者对友人思念之绵长。  这是苏轼早期词作,但已融入诗的笔法,显示出与传统词作"绮罗香泽之态"相异趣之处。

赏析三:

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 ),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在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 ,衬托词人主观之情 。“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象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象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 ”,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 ,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